贞观十六年(642年),唐朝的王朝风云再起。那年,李世民的长子、原本被视为太子继任者的李承乾因叛乱而被废除。照理说,依照嫡长子继承制,李世民理应立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为太子。李泰不仅深得李世民宠爱,才俊出众,而且与他亲厚关系密切。史书记载,李泰的声望极高,他的“宠冠诸王”可见一斑。似乎,李泰的继位已是板上钉钉,根本无人可挑剔。
然而,出乎所有人意料,李世民并未选择李泰,而是将太子之位授予了长孙皇后的幼子——李治。李世民心知这个决定必定会引起广泛的不满和反对,于是,他在重臣面前情绪激动,甚至泪眼盈盈,向心腹请教,究竟是否能够顺利推举李治为太子。最终,虽然众人多有疑虑,李治还是登上了太子之位。那么,为什么李泰这个明明拥有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最佳条件的人,却未能继位?李世民为何选择了16岁的李治?
展开剩余83%唐朝初期,皇子一旦被封王,通常会被派往封地任职,待到其有了一定经验后才回到长安担任朝廷职务。李世民的三子李恪曾在安州因玩乐过度而被削职,五子李祐则在齐州发动叛乱。然而,李泰却因李世民的宠爱,一直留在长安并未被派往他地。这种特殊待遇甚至让李泰无需赴任,而是安享在父亲身边。李世民的宠爱几乎无节制,他为李泰提供了种种便捷,甚至计划让他搬到武德殿——这座宫殿曾是李元吉的住处,也曾见证了后来的唐玄宗登基初期的政务处理。武德殿的地理位置极为敏感,意味着他若真的让李泰住在此地,将引发极大的政治关注。然而,魏征对此直言相劝,指出这样做可能会带来隐患,最终,李世民被迫放弃了这个计划。
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不仅体现在居住上,还表现在奢华的生活中。李泰由于身材肥胖,走路不便,李世民便特许他乘轿上朝;当李泰游历洛阳时,李世民在洛阳为他建起豪宅,更为他修建了享誉后世的魏王池。即使这些奢侈行为引来许多大臣的劝谏,李世民依然没有削减李泰的奢华生活,甚至还公开表示,太子的开支不再受到限制。在李世民的纵容下,李泰的花费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太子李承乾,给人留下了极为奢靡的印象。
李泰不仅过着奢华的生活,他对文学的热爱也使他成为唐代文人的重要推手。李世民为他开设了文学馆,鼓励他招揽学士。这一举措,使得李泰不仅收获了文化上的盛誉,还将《括地志》这本影响深远的书籍,推向了历史的舞台。然而,这种做法极具争议,李世民本身在秦王时期就曾开设文学馆,以此吸引贤才,为自己的大位打下基础。李泰开设文学馆,显然是李世民希望为他铺路的一个象征,暗示着当时李世民心中对易储的渴望。史书记载,李泰得宠,而李承乾多次失误,李世民开始有了废立之意。
李承乾,本是嫡长子,自小聪慧且深得李世民宠爱。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便立他为太子,而李承乾也多次承担监国职务,表现可圈可点。然而,一场重病令李承乾终生残疾,致使他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在唐朝,容貌和仪态至关重要,而李承乾的瘸腿让他深感焦虑,认为自己或许难以维持太子之位。面临外界压力,李承乾未能自励反思,反而选择了堕落与放纵,成日游乐,甚至宠信一名叫称心的艺人,结果被李世民大怒杀害。李承乾的行为越来越不可理喻,不仅迷恋突厥风俗,还在东宫内大肆寻欢作乐,完全丧失了作为太子应有的威仪和责任。
面对李承乾的所作所为,李世民开始深感失望,但李承乾并未自觉。他不仅因宠爱艺人而惹怒父皇,还悄然心生嫉恨,甚至策划刺杀李泰。李泰对此了然于心,采取了自我约束的方式,专心进取以弥补差距。李世民从中看出了深刻的区别——李承乾放纵荒唐,而李泰则尽责上进。尽管李泰身上也有诸多优点,但李世民开始动摇,决定废除李承乾,将李泰立为太子。
然而,朝中重臣如魏征、褚遂良等人,纷纷上书劝谏,指出作为嫡长子,李承乾应得支持,且嫡庶有别,李世民的爱子之情不能凌驾于长幼有序的继承制度之上。李世民在这些言辞激烈的劝谏下也意识到,若真废除嫡长子,社会秩序或将动摇,自己身为皇帝,也需要为后代树立榜样。于是,李世民暂时放弃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,公开表态支持李承乾。
然而,事与愿违,李承乾最终因对位子的不安全感选择了叛乱。经过一番权力斗争后,李承乾被废,李泰成为了新的太子人选。但李世民最终却决定立李治为太子,而非李泰。
这一决定背后的深意在于李泰的“誓言”:他曾承诺,等自己百年之后,若他能继位,将把儿子杀了,传位给李治。李世民被李泰的豪言所触动,但随即也深知这话背后的危险,若李泰继位,恐怕李治和李承乾都难逃厄运。于是,李世民开始着手让李治接替李泰的太子之位,纵然李治的年纪尚轻,远不及李泰的能力和声望。李世民的心情极为复杂,但他深知,要保全整个家庭,李治或许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当李世民决定立李治时,他不仅依靠长孙无忌等人支持,还决定通过情感宣泄的方式获得更多支持。当他在长孙无忌、房玄龄等人面前以极为激动的情绪哭诉,最终,他们表示支持李治继位的提案。长孙无忌更是郑重表态,若有异议必定先斩后奏。
李世民最终做出了决定,李治在众多压力与困境中顺利成为了皇太子。至此,李泰的失宠,也让后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亲情和政治,往往是两个互相交织又难以协调的复杂因素。李泰最终输给了利益,而李世民也因此为后世树立了继承制度的深刻警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森利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