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的核心意思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,让内容更丰富。字数变化不会太大。下面是改写版本:
---
一提起唐玄宗李隆基,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,往往是杨贵妃、开元盛世以及那场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。对唐玄宗的认识,常常停留在马嵬之变,杨贵妃惨死之后,他孤身逃往四川,后来退位成为太上皇的故事上。
然而,在马嵬之变之后,唐玄宗还经历了哪些艰难的考验?他最终是如何抵达四川的?后来又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回到长安的?回到长安后,他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样的?至于失去爱人杨贵妃之后,他是否还在心中默默怀念?
本文将带你探寻唐玄宗晚年的生活全貌。
当陈玄礼提出必须处死杨贵妃时,唐玄宗的声音中带着颤抖与无奈:“贵妃多年深居宫中,外界极少见她,怎会知晓杨国忠图谋叛乱之事?”
展开剩余92%身边的老臣高力士劝他:“贵妃确实无辜,但禁军已杀了杨国忠,若贵妃继续留在这里,他们恐怕会忌惮,担心她会在您耳边挑拨,促使您为亲人复仇。”
要知道,这时的唐玄宗还需要依赖这支禁军保护自己,逃避安禄山叛军的追杀,身处危机四伏的中原,只能向安全的四川方向奔逃。
71岁的唐玄宗,拄着拐杖,在驿站门口徘徊良久,内心挣扎后终于下定决心,勒死了与他相伴十一年的挚爱杨贵妃。
此刻的唐玄宗,为了保全性命,放弃了与杨贵妃长达十余年的深情厚谊。
可惜,厄运未尽。唐玄宗正为杨贵妃哀悼之时,又传来紧急讯息:沿途百姓拦截车队,恳求他别弃中原不顾,留下来率军收复失地。
唐玄宗咬紧牙关,将太子李亨留下身边。
李亨,做了18年太子,却因父皇猜忌而受压抑,愁容满面,鬓发早白。
而此刻,唐玄宗无暇顾及太子的心思,心中唯一念头是尽快逃亡四川,躲开叛军的追击。
讽刺的是,护卫唐玄宗后方的军队,竟是杨贵妃前夫寿王李琩所率,昔日被他夺妻之人。
还未走出陕西,离四川还有漫长路程,困境又起。
禁军不愿继续护送唐玄宗南下四川。
去四川,是杨国忠生前建议的避难之地,那里是杨国忠的地盘,众多旧部依然驻扎。
如今禁军杀了杨国忠,逼死杨贵妃,怎可能在这片故地得到好处?
而且,这些禁军远离家乡,妻儿依旧留在长安,生死未卜,他们同样热爱家园,也渴望留下来守护家乡。
唐玄宗无奈至极,清楚自己无法留守中原对抗安禄山,除了四川无路可走。
可禁军的抵触,使他陷入更深困境。
此时,正逢四川朝廷进贡的数十万匹彩绸运至唐玄宗所在的扶风,唐玄宗便将这些绸缎截留在庭院中。
看着那色彩斑斓的绸缎,唐玄宗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清朗日子,眼中流露一丝怀念。
他召集禁军,将绸缎分给他们作为路费,做了一番深情且诚恳的演说:
“朕年老糊涂,误用奸佞,才导致今日局面。你们为护我远行,已是尽忠职守。如今,我与子孙后宫可慢慢前行,你们各自回家吧。回去后见到亲人乡邻,请代朕问安,并表歉意。”
话音未落,唐玄宗泪水沾湿衣襟。
这是真情流露,一个垂暮帝王的无奈与悲怆。
禁军被感动,纷纷喊出誓言:“愿为陛下效死,绝无二心!”
这场潜在的叛乱,因他的真情打动而得以平息。
经过40多天艰难跋涉,身边仅剩1300余人,唐玄宗终于抵达四川。
离四川越近,唐玄宗的头脑越发清醒。
他逐渐找回年轻时的干练与锐气,开始筹划平定叛乱。
他发布诏书,任命太子李亨为“天下兵马元帅”,命令他收复长安和洛阳。
形势危急,他还用权谋制衡,任命几位儿子为各地节度使,以牵制太子,防止权力过度集中。
但一个月后,他未收到太子回信,却听闻太子自行登基。
唐玄宗担任皇帝已达44年,威望依旧,完全有能力推翻李亨。
但他只是尴尬地一笑:“儿子顺应天地与民心,朕甚欣慰。”
虽然登基法理不足,他立即补办合法手续,派使者持传位诏书和传国玉玺拜见李亨,宣布:
“自此一切政务皆交新皇处理,朕只需知晓大事。待两京收复后,朕便不再干政,不必再呈报奏折。”
安史之乱前,乃至逃到四川前,唐玄宗已迷失多年。
无数忠言警告他安禄山、李林甫、杨国忠不可信任,但他年老心累,选择埋头于盛世幻象。
即便叛乱爆发,他仍抱有侥幸心理,认为不过是短暂波折。
直至杨贵妃惨死、自己颠沛流离、太子李亨即位,才彻底清醒。
凭借昔日创造盛世的胸怀与智慧,他果断退位,将平叛重任交予李亨。
不添乱、不拖后腿,成了他对安史之乱最后的贡献。
可惜清醒得太迟。
若能早些觉悟,局势又会如何?
一年半后,唐肃宗李亨收复长安与洛阳,恭敬请父亲回归长安。
父子重逢表面温馨,实则隐含微妙尴尬。
唐玄宗尚未踏入长安,唐肃宗已脱下皇袍,换上紫衣,恭敬跪拜于楼下,舞动礼仪。
唐玄宗抚摸儿子面庞,泪水涟涟,吩咐赐予黄袍,替他披上。
回宫时,唐肃宗亲自扶老父上马,走御道,自己却小心翼翼走在一旁。
唐玄宗凝望儿子,缓缓道:“朕做了近五十年皇帝,却未感尊贵。如今当了皇帝之父,才真体会尊荣。”
声音洪亮,旁人尽听。
这是父慈子孝的典范场面,唐玄宗极力维护儿子权威。
年逾古稀的他,已无心纷争。
然而,猜忌为皇者天性。唐玄宗心如止水,唐肃宗却不放心这个曾执政四十余年的老皇帝。
归宫后,唐玄宗住进兴庆宫。
那是他未登基前的住所,登基后扩建为宫殿,亲兄弟们也住附近。
曾经欢乐时光仍历历在目:高楼上听丝竹悠扬,邀兄弟共聚,时而宴饮,时而狩猎。
天子之家,兄弟情深,千古美谈。
然而如今,六兄弟仅他一人生还。
爱妃杨贵妃,曾在此翩翩起舞,倾倒群臣。
如今,只剩唐玄宗这孤独的老人,怀念无尽。
芙蓉如面柳如眉,回想往昔,怎能不泪流满面?
回长安后,他曾欲为杨贵妃正名改葬,却被宦官李辅国阻挠。
这个李辅国,后续还会再出现。
无奈之下,唐玄宗秘密派使将杨贵妃遗体迁葬他处,暗中安葬。
使者归来时,带回了杨贵妃的香囊,唐玄宗小心珍藏,日日携带,借此怀念。
又请画师绘制贵妃画像,悬于宫中,日日对画泪流满面。
那位倾国倾城的爱人,只能在梦中相会。
怀念之余,唐玄宗日常生活简单宁静。
兴庆宫位于市井之中,登楼可观长安街市繁华。
安史乱前,他喜立于此,俯瞰百姓生活。
民众见他,欢呼声震天,唐玄宗则乐于摆宴,与百姓共享美食。
官员拜见时,一拜得赏,和颜悦色。
自年轻时起,唐玄宗便爱热闹与饮酒作乐。
如今年事已高,失去皇位,唯余这点乐趣。
但这行为被有心人视为异心。
曾反对改葬杨贵妃的宦官李辅国,现掌权于唐肃宗身边,权势滔天。
他向唐肃宗汇报:“太上皇每日接见宾客,笼络人心,图谋不轨,臣等心惶恐。”
唐肃宗震惊悲痛,泣不成声:“父亲怎会干此等事!”
却任由李辅国对唐玄宗下手。
李辅国先是假传圣旨,收走唐玄宗养的300匹马中的290匹,只留10匹。
唐肃宗默不作声,视若无睹。
随后,他又让军士跪请将唐玄宗接入深宫,远离兴庆宫。
唐肃宗只顾落泪,既不反对也不支持,随后病倒,不理政事。
李辅国再假借圣旨,前往兴庆宫,邀请唐玄宗进宫“同乐”。
唐玄宗欣然前往。
途中,至睿武门时,被五百重甲士兵包围。
李辅国骑马居高临下道:“兴庆宫太小,太上皇今后住宫内。”
唐玄宗惊愕差点跌马,高力士怒喝:“李辅国何得如此无礼!”
李辅国一时紧张,服软下马。
高力士转身向士兵敬礼:“太上皇向诸位问安。”
士兵齐声应和,欢呼万岁。
但高力士只能保住唐玄宗最后尊严,无法改变其被幽禁深宫的命运。
唐肃宗知道此事,连问罪都懒得假装,还说:“太上皇住兴庆宫与宫内无异,防微杜渐,避免被小人蛊惑。”
他更换唐玄宗身边侍从,赶走陪伴多年的陈玄礼和玉真公主。
忠心耿耿的高力士也被诬陷流放巫州。
唐肃宗自此不再探望父亲。
表面是李辅国阻挠,实则若真心,何人能挡?
年过七旬的唐玄宗,从此身边无人相伴。
唯有袖中杨贵妃遗留的香囊,成为他唯一慰藉。
或许他难以理解,自己风烛残年,为何儿子仍忌惮他夺权?
他已命不久矣,争权又有何意义?
被幽禁两年后,唐玄宗默然离世,享年七十八岁。
巧合的是,十三日后,患病多时的唐肃宗也去世。
时日相近,不免引发疑云:奄奄一息的唐肃宗,是否仍忌惮这风烛残年的父亲?
尘归尘,土归土,唐玄宗终究走完了跌宕一生。
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极大。
少年时,身处武则天阴影下,一家人相依为命,惶恐不安,甚至过生日吃碗面都要抵押衣物换取。
中年时,助父夺位,自身继承皇位,开创开元盛世。
晚年渐渐迷失,导致安史之乱爆发。
逃亡四川后,他觉醒并果断放权,重拾昔日风采。
可惜,觉醒太晚。
最终失去挚爱,被儿子忌惮,在孤苦中走完余生。
功过是非,留待后人评说。
发布于:天津市森利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